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bxss.me
3
/etc/shells
4
search
5
@诉说趣闻
6
@纽约时间
7
http:bxss.me/
8
../1
9
\\bxss.me
10
http: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bxss.me
3
/etc/shells
4
search
5
@诉说趣闻
6
@纽约时间
7
http:bxss.me/
8
../1
9
\\bxss.me
10
http: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震撼!上海开放Google、Meta等国际平台,中国数字化迈出历史性一步!
战争烈度再升级,特朗普加征10%对华关税
特朗普称计划对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外交部回应
二姐李思林早知道李玟有轻生的念头,居然没一点防备措施!
61岁上海大爷相亲:年轻貌美,婚后AA,不能吃太多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为田野的珠江三角洲|四季学术沙龙现场拾零
ARTDBL
打边炉ARTDBL
2024-09-07
“作为田野的珠三角”上半场的圆桌讨论环节
“作为田野的珠三角”下半场的圆桌讨论环节
坪山美术馆四季学术沙龙第三期——2020年夏秋专场“作为田野的珠江三角洲”,将主题聚焦于这片作为“行动者的田野”的三角洲地区。我们邀请了6位艺术从业者和学者,基于自身实践进行主题演讲,并邀请了2位青年学者作为沙龙中圆桌讨论部分的评议人,除了梳理和点评演讲内容之外,亦展开一系列有关珠三角的特殊性和美学、如何以田野方法论触及珠三角区域的研究等话题的讨论,嘉宾和观众也在对话中以各自所处的社会角色和学科领域为出发点,形成不断地互相激发。
我们都身处珠江三角洲,然而不断加强的地方迷恋话语,会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我们应是一边不断地面对地方,一边在对地方保持着高度警惕中展开空间行动。因而
我们期望,这次沙龙能够一方面开掘过去20年这个地方的沉潜与隐秘的话语资源,另一方面也将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对象与主体进行审视与考察。
此次沙龙由坪山美术馆主办,《打边炉》策划,我们将对演讲文本进行整理,并陆续发布。以下文章将呈现我们在现场摘录的观点,发表前经过演讲人的审校。本文编辑:黄紫枫、田露思、蓦然。
现场
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进行四季学术沙龙开场致辞
四季学术沙龙现场
四季学术沙
龙上半场圆桌讨论环节,观众向渠岩提问
四季学术沙
龙下半场圆桌讨论环节
四季学术沙龙现场
上半场
渠岩
,艺术家,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
1
今日乡村建设依然在“发展”和“保护”两个话语中交替进行,“发展”是现代化的词汇,是城市化进程向边疆村落挺进的社会文化实践;而“保护”实际上内在于发展话语内部的“保护”,所以,今日的乡村保护还是发展逻辑,还是服务于经济和市场的。无论是哪一种发展主义,都将乡村设置为了单线发展链条的最低端。
2
为什么是艺术“介入”乡村?因为艺术家在乡村建设中不是一个单一的艺术家身份的主体与策略,他首先是一个文化的启蒙者,当然不是给村民启蒙,而是给许多掌握乡村的决策者进行启蒙,大部分都沾染了现代性的毒素;其次是一个积极关系的构建者,乡村的不同主体间的协调也是我工作的重要部分。
3
我们要警惕单方世界遮蔽的地方主体的多样性,还要警惕同质化的视觉印象。
4
乡村工作最重要的是乡村价值的重估与重构,而不是用现代化治理方式去建设乡村。
5
乡村的艺术在于原有的在地艺术,艺术家要回归“乡村”这个文化空间,体现以村民为主体的审美行动与表达能力。
6
在艺术家自身的文化抱负、政治诉求与审美理念下,“乡村”不再是一个事实,艺术进入乡村也不再是治理意义上的实践,而是以艺术在当代之下的问题意识为主导,以艺术家个体形成关怀的社会行动剧场。
7
我工作的实践重点是将外部文化资源和当地文化逻辑成功地连接和融合,也印证了全球化时代世界的地方共生性,而这种在节庆和游戏中完成的共生关系,恰恰是可持续的。
8
今天中国的乡村,不但有人口流失的问题,天地神也不在了,乡村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都被破坏了。人就算回到乡村也不再把它当作家园,可中国文化核心是家园的概念,中国的文明是起源于乡村的,乡村没了,这个民族的文明就没了。
9
乡村有它自身的规律和逻辑,也会以自身的方式慢慢苏醒,不能过多地介入。艺术家在其中的努力是消解“去地方化”的同质设计,重建乡村“情感”共同体。
樊林
,艺术史学者,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10
2000年以后,珠三角呈现出了一种在南方这片土地自身的文化结构传统的和外来文化彼此交互的形态,而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自觉,让行动所能产生的当代的属性越来越强。
11
其实对于艺术史来说,当代并不是一个能够被拉进书写的坐标,如果艺术史所涉及的关于艺术生产的话语没有办法对应今天的现实,没有办法展开更多的关于当代艺术的讨论,艺术生产和组织的语境,以及它们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就形成新的问题:我们究竟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汇,概括、总结、留存下切身经历着的历史“材料”,让其为未来提供书写的可能?
12
学院里的工作就很容易扮演起“语言领袖”的角色,导致我们对周边的观察过分主观。或许可以在当下词语不断地提炼和生成当中,提出一些更新的语言想象和切片思考,形成双向的修正补充,以提问的方式,输出新的方法论。
13
这些年广东艺术家在视觉层面的工作方式让我理解到,所谓的“广东主义”——这是我和冯原在2010年做粤港两地的合作联展时提出的词语——就是随时随机地产生复杂的流变,而且是这一种非常强调行动的关于艺术的思考方式,当它以一种对话的方式生成的时候,非常适合我们去对当下进行讨论。
14
在珠三角这片地方,跨语际交流在我看来有点像暗流涌动,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已经成型成规模的组织性交流,但在“水下”,还隐匿着一层穿梭于不同语境之间的个体在此地留下的影响和讨论。
15
在我长期观察珠三角艺术生态的过程中,发现这里永远像一条河流般潮起潮落,有主流,也有分支,其中有的支流走着走着就枯萎掉了,但在停滞之前所有发生的思考,留下的声音,我们都会谨慎地进行整理,因而我认为使用“悬置”去描述他们,会比“终结”要更加贴切。
16
社会生活对于拥有现代文明“智识人”的要求更加全面的前提下,南方似乎对艺术家融汇了创作和写作的工作方式保有一份“纵容”,而这部分的生产也是一种更加民主的讨论方式出现的象征。
17
各种模式的并置、叠印和互渗所造成的生态复杂性,是当代经验的最有效隐喻。
18
珠三角不会出现单一中心的流向,无厘头和精英话语都可以同时成为对话和梳理的对象,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经常会把不同行业人的工作并置。
沈少民
,艺术家,深圳市民中心国际艺术家版灯光秀总导演
19
在中国的城市化浪潮当中,对于城市的形象定位与审美标准,集中到视觉上便是四个字——灯火辉煌。好像只有灯火通明的夜景,才能贴上“大都市”的标签。城市夜晚的“温度”,正在被无意义、无节制的光所消耗。光的滥用,已与审美相差甚远。
20
光的本质关乎人的精神健康,怎么用好光是一个科学问题。
21
风靡一时的灯光秀,成为沉醉之夜的新潮流,是张扬的技术与雄厚的经济实力的联袂演出。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只能通过作品来提出问题:经历了四十年的地区振兴之后,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黑夜与光明?
22
在还未发明电灯的时代,人类使用篝火或是追寻星光,只为在黑暗中得到安全与温暖。在这场夜间的行动中,艺术家除了卷入,关注视觉上呈现,是否还应该关注光更本质的一面——光是温柔的、静谧的,为人筑起心灵的庇护。
23
我们不能用“灯光秀”或者“灯光表演”这样简单的词语,来评价一个城市的所有的灯光作品,我觉得比较适合的词是“光影艺术”,没有光就没有影,这是我对“光影艺术”的想法。
袁长庚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文化人类学),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助理教授
24
艺术其实有一千种、一万种障眼法,但当它逼近所关照的现实的时候,至少纵身一跃那一下会非常勇敢,而且会带着无比的真诚,有时候呈现出比学术思考更贴近现场的状态。
25
田野不在于距离,也不在于陌生与否,而是一种对当下社会的不满,当一个人无法用现有的情感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触及自身经验时,才会需要诗和远方。
26
当艺术家在进入田野做作品的时候,便不再是一个研究者和材料之间的关系,田野会在他们的作品中产生出新的面向,而田野也会带给艺术家们刺激,促使他们产生一种本体论的紧张感。
27
如果进入一个北方的乡村,现代化、传统和伦理等等词汇都是各居一隅的问题,很难找到把它们粘合在一起的可能性。但在珠三角,不同问题或者生活不同面向之间断裂的紧张感是不存在的,一个地方的农村可以把香港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点都不突兀。
28
我们使用的语言是北方中心主义的,所以即使积累了40年的经验,南方依然没有被完整的呈现,或者没有获得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如果想纠正这个偏差,或者重新出发的话,田野是一个让人觉得充满可能性的角度,它会凸显出我们在使用汉语表达和思考时的那些习惯性盲点。
29
深圳的大虽然让人压抑,但也是非常有机的,一个人甚至可以在深圳的生活里完全脱离“广东”的生活。
30
深圳的大并非大而无当,而是既充满了裂变的可能性,又实实在在地粘合,并能提出新的问题意识。
31
我从不认为学科、工作方法的分歧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也许是大家站在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以什么样的出发点和紧张感来面对。
32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各级的乡村建设并不信任村庄的经验,这个世界上,乡村之间的资源结构从来就是不均衡的,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乡村的大规模死亡,这就是地方的力量,它具有着不会绝对受制于外部输血而活下去的生命力。
33
我们今天要信任村庄,恢复对乡村的信心。这个信心的恢复是在文明的层面,在现代性割裂的层面上,而不在于一种简单的审美之中。
下半场
冯原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34
一切都要以香港的出现为起点,由此展开了珠三角与近代世界交往的画卷。香港和珠三角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空间层面,香港是一面镜子,不仅照射到广东珠三角,而且它赋予了此地的特殊性——这是一种把中国拉入近现代历程的动力。
35
我们要关注20世纪初,广九铁路在珠三角迈进现代的进程所扮演的角色,铁路既是现代性的运输工具,亦在货物的互通有无中构建了省港两地岭南文化的基础。
36
一切都跟边界有关系,而边界是人为的界定,是制度安排的划定,当地域性的文化跟现代性的制度遭遇时,会形成相应的文化—制度边界。
37
从经济和商业运作角度来说,今天我们非常熟练地在使用所有的历史资源是为了获利,但是,只有我们对词语以及词语所连带的历史符号进行深究,“历史资源”才会显现其背后连带着的、更深层次的历史矛盾。
38
我们总是在一个相对平面的角度思考相互的地缘关系,这是一种远近关系,但我认为我们还需要补充拓扑学的思考视角,那是一种高差关系,虽然我们和香港离得很近,但站在香港的高差上,它望向大陆的视野并不是离它最近的深圳或广州,而是一个可以对视的北京和上海的高度。
39
并不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珠三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近代历史的内外结构关系的变动的影响,每个人,每一代人,或处于内外位置的人都在不同的制度条件下,根据各自不同的利益来构建所谓的珠三角共同性,因此,所谓的岭南文化,反而成为了一个可以被反复书写的、不断适应各种需要的话题。
40
如果没有库哈斯这样的外部观察者,珠三角或许难以形成进一步的自我观察。外来观察是否准确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他作为外来者的观察结构迅速转换为观察的力量,并与内部产生互动,拉动了处在内部的我们对珠三角的再认识。
41
每一代人都是一样的,但因为特定一代人在其最重要的年纪,步入了大历史进程中的不同阶段,大历史的巨变构成了所谓的代际变化和冲突。
42
为什么在当下而言,地域性反而成为了要被保护的东西,是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已经现代化的我们在同等的信息条件下获取认同,强调差异性的文化追求反而会越成为动力——全球化之后的地域性已经发生了质变。
蔡影茜
,广东时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
43
建立在田野之上的“贫民窟”被夷为平地,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景观。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珠三角始终在变化,甚至是消失之中。
44
中国南方和其它历史、地理上的南方共享着地缘和想象力的资源,并且将永远处于相对的视角当中。
45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语境里,美术馆承担的工作不是直接的知识生产,而是用一种新的感知方式来再创造知识,以及促进知识的流通。如今在美术馆工作的年轻艺术家们的研究都通过网络进行,美术馆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样的作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6
谈论本土的时候不是要去谈论“我是谁”,而是谈论我在哪里、从哪里发声、选择跟谁站在一起说话,而这个“哪里”是不断变化的。
47
全球化自身也在变化,曾经它是一股冲劲,但在另一些人身上,全球化留下的就是创伤。
48
对本土意识的认识,恰恰是因为距离的产生。只有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我才得以重新观察本土性以及它所带给我的影响,是如何在我身上呈现出来,继而去影响我身边的人。
唐克扬
,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建筑师、写作者
49
珠三角首先是一个文化地理学的概念,而不是城市发展或者建筑学的人工构物概念。
50
眼见只有在合适的尺度下才能为实。
51
人都生活在形式之中,城市也是需要形式的,从室内设计到饮食方式到建筑样式城市的结构,形式可大可小,它为人性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参考系。
52
不同时期的物流交换模式决定了深圳不同的面貌,如果把传统村落的社区生活比喻为静态的“仓储”,那么今天在生产力高飙的国际大都会语境下,这些库存所要面对的频繁加工、出货、交易、转运,会构成另外一种立场。今天的深圳依然处于“仓储-生产-转运-出口”的过程之中(消费都不一定在本地完成),明天深圳如何能够脱离“带状城市”、“生产城市“、“事件城市”,成为一个真正在文化上具备“生产力”和“高储蓄”的城市,再回落到“文化消费-再生产-积淀”的流程之中?这恰好形成了一种与物质经济相反的逆序,也是我们所有人面临着的挑战。
53
长期以来,南方似乎就意味着无条件的生活。
54
历史不是城市发展的对象,而是一种城市赖以发展自身的介质。
55
城市发展不仅见于物理容器,还需要强大而持续的社会驱动,需要新的思维方法,同时需要“愈演愈烈”的文化能量,一个复杂的系统才能产生自我激励的可能性。而这之中,可能还隐藏着一种现代性所具有正邪双面性的 “癫狂” 本意。
56
南中国的地方自我迷恋也是有问题的,这和它所反对的东西一样有害。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可以再“残酷”一点,形成有效的自我批判,双向的批判不只在于“地方主义”。
57
我们生活的环境本身就很重要。南方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自然景观——气候,环境,或者广义的“风土”,而这构成了更普泛的本地传统。在我们进行的文化讨论中,这样的特色却往往遭忽略了,我们看重的往往还是舶来的、缺乏语境的“现代”。
58
地方命名的问题不是小事,是眼见为实还是名至实归?它关乎着一代城市工作者,到底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帮别人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我们这几代人,已经经历了缺乏文化反思只有技术考量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城市化过程,因为实至而名不归、只有指标而乏意义的实用主义,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成为了异乡人,这会是很要命的事情。
宋科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助理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建筑学博士
59
珠三角作为地理的概念存在了很久,但在我们当下日常使用里,它是区域经济的概念。这个概念首次出现是在90年代国家区域经济的规划中,如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
60
我们面对现代性的时候可以说是面对着剧烈的、各种各样的刺激和冲突,然后我们慢慢地会对此越来越麻木,会有这样的过程,当然,永远保持着敏感是更好的。
61
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是“北京城”、“上海滩”、“广州市”,我觉得这种概括是非常精准的,它们都对应了城市空间的意向。北京城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上海滩是外资中心,对外开放的前沿;广州市的“市”是市民的市、市场的市,体现来自底层社会层面的力量。
往期回顾
顾铮:从“人间社会”到“屏间社会”
我们是屏幕的奴隶吗? | 屏幕七人谈
屏幕的强权:当代美术馆的新挑战
没有了一个锚固精神的依托,就无法构成地方
四季学术沙龙是坪山美术馆发起和主办、《打边炉》联合策划,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周期的常设性学术活动。该沙龙立足坪山在地文化的现实情境,强调跨学科、区域和国际对话,致力于建立坪山与全球艺术网络的互联,为地区发声,为建构坪山当代文化的多样性助力。
以上演讲人均按演讲顺序排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打边炉ARTDBL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